在道教的经典著作中,《道德经》的地位无疑是最高的,其次还有《清静经》。《清静经》的全名是《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》。这部经书对道教中的修心、悟道说得非常透彻,可以说是对《道德经》的一种很好的补充。经中对修心是这样描述的:“人心好静,而欲牵之。人神好清,而心扰之。常能遣其欲,而心自静。澄其心,而神自清。自然六欲不生,三毒消灭。所以不能者,为心未澄,欲未遣也。

可见,只要能做到遣欲澄心,自然就能清静。经中对不修心的后果是这样描述的:“众生所以不得真道者,为有妄心。既有妄心,即惊其神。既惊其神,即著万物;既著万物,即生贪求;既生贪求,即是烦恼;烦恼妄想,忧苦身心;便遭浊辱,流浪生死,常沉苦海,永失真道。”可见,心若不修,就好像荒地一样,日久天长无人耕种,必然杂草丛生,不可救药。

王重阳祖师在《重阳立教十五论》、马钰祖师在《丹阳真人语录》中均提到了真清静。所谓真清静是要求人在一天24小时内,无论有事无事,无论行住坐卧,无论何种环境,都能做到内心不起丝毫杂念,常清常静。天天如此,月月如此,年年如此。而常年累月的保持真清静,就是修行中的积功累行功夫。这样的真清静,不要说是对社会中的普通人,就算是道教界人士和道教文化爱好者,也是很难做到的。做不到真清静,无论你练习什么功夫、练习多久,都是没有入门的门外人,根本无法入道,更无法领悟“清静无为”的真实含义。

对于社会大众来说,虽然人与人有所区别,但是身心大致相同。所思、所想、所感区别并不大。如果以思虑之心去揣度道教的事情,显然是门外人推测门里情况,永远不可能弄清楚。而入门之人都是真清静的人。思虑之心已经除尽,不存在思虑揣度的情形。因此,一门之隔,真的是两重天地。

清静两个字,是道教的根基。很多人急于追求实效,这种情况可分为几类:一是重视炼气、养生,二是重视神通,三是借修行之名敛财、出名等等。这些急功近利的做法有一个通病,就是轻视修心,忽视修心。都不知道修心的重要性,也不清楚修心最终能得到什么好处。看见眼前的一点点利益就认为是大道,不惜费尽心血去苦苦追求,至死不悔。

古往今来,无数求道者都被这些所迷惑,终究不能进入大道之门。怀揣着一颗充满功利、充满浮躁的心去养生、去炼气、去养内丹、去通神、去出名、去敛财。如此作为,远远背离道教“清静无为”的宗旨,不仅不能悟道,不能教化社会,反倒使大道越来越昏暗不明。岂不知《道德经》上说:“乐与饵,过客止。道之出口,淡乎其无味,视之不足见,听之不足闻,用之不可既。”想要立竿见影地见到奇效,是不可能的。瞬间的清静人人都能做到,常清常静却没几个人能做到。而做到了真清静,却经年累月见不到任何实质效果,也是不可能的。经年累月追求清静却毫无效验,只能说明一点,并没有做到真清静!

但凡心外事物,终究有离我而去的时候,唯独此心始终不离我。不说其他外界事物,只说自己的身体,即便是修为很高的人,也有身体不适的时候。然而不论处于何种环境,此心始终清静。从内心的清静之中,自己得到了真正的满足。这才是学道之妙。况且此心清静,身体也随之发生变化,玉液金液自在其中,又何必贪恋社会中的种种事物呢?
做到了真清静,就进入了大道之门。然后才能谈道教的作用。道教对社会的教化作用,正是在追求清静的过程中逐步实现的。因为心清静了,心中就没有私欲杂念,自身的行为自然端正。在潜移默化之中,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就会对身边的人、周围的人产生影响。不需要特别的说教,也不需要特别去做什么,只是为了追求自身的清静,教化社会的效果就自然达到了。《道德经》上说:“我无为,而民自化;我好静,而民自正;我无事,而民自富;我无欲,而民自朴。”说的正是这个意思。而道教对社会的教化作用也正是体现在此。…….文章转载自 茅山道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