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山林之远,红尘之近。许多现代人在生活种种重压下,总是会感叹滚滚红尘,生活不易,心在不自觉地向往山林的生活想与鸟兽作伴,亲近自然。
而许多自诩为修行人的行者们,更对红尘嗤之以鼻,自觉红尘早已经污浊不堪不适宜修行,若是要修行,定是要寻找名山古迹或罕无人烟之地,能要远离种种喧嚣,才能够悟得道理,看懂世间事,世间人,世间情。
也有许多看似虔诚拜师的学徒们,终日寻访着名师,期望得到指导,但若问其修行之目的,大多答曰为了给世间一片朗朗晴空,为了行善积德,为了锄强扶弱,志向皆是高远。
而这些求道者们,同样鄙夷着红尘种种,更觉得修行绝不可与金银挂钩,但凡沾染便是不净,路也走歪了。
那么这样行者和学徒,他们的修行是否正确?是否便是真正的修行之道?还是说,他们只不过一叶障目,只看得庐山,却不识庐山真面目。
在真正的修行里,上述的理论,谈不上对错,总是只谈皮毛,不言内里,确实只能引人发笑。

诚然,喧嚣的闹市中,不适宜行静心之举,而君可知喧嚣闹市,亦是可以开辟一片净土,供人修心。若是心静,何须寻那山林,只需一处安静场所,自可静心潜修。
佛在灵山莫远求,灵山只在你心头,说的便是这般道理,若是有心,何处都可修行,若要修行,又何须执着外界环境。
当然亦有人会说,许多宗门都是立于山林之中,目的便是要不受这红尘的侵扰,若是随处可立,为何要特意跑到山林之中。
这便是只见皮毛了,两大本土教派,道教与佛教,佛教本是舶来品,最初传入中土之时,便是在市井之地,开立庙宇,目的为何,自然是要吸引民众,教化道理,后来为何迁入山林,皆因战乱年间,要求得一方净土,唯有那山林之地。道教亦是如此,起源东汉末年,这个时期正是群雄割据的时期,为了能够稳住自身,唯有选择山林,避免战乱。
提到行者的误区,那么便应该提一提那学徒的误区了,修行与金钱乃是对立的,此观点同样是皮毛之言。
若说对金钱的执念,莫说修行人,就是寻常的人们,也不应对金钱有过多的执念,自古以来,因对金钱的执念,酿下的种种恶果,已经不必累述了。
然,是否修行之人便要远离金钱,对于金钱闭口不言呢。此处论断可对可错,这要看人如何理解,若是说修行人不应有对金钱的执念,是对的,若是说修行人半点金银不可碰,那么定是满口胡言,假道学。
人活于世,避免不了吃喝二字,若是离了这二字,人也死矣。若要吃喝,那么定是离不开金银钱财,钱货两讫是世间通行的道理,在此点之上,修行人与旁人无异,吃穿住行皆是要花钱的。而从古时来说,师父与徒弟,便如同教书先生和学徒那般,先生不从事农务劳动,贩卖经商,一心全力教导学生,而老师的吃穿则是全由学生来提供的。修行人亦是如此,道教师傅遵循儒家传承,教导弟子,同时享受弟子们的供养,而佛教亦是大同小异,师傅教导弟子,而弟子们化缘供养师傅。
这里面看似徒弟更为辛苦,实则不然,就说那化缘,能够见得众生百态,知晓世间之事,本就是一场身体力行的修行,而道教的子弟更为特别,各行各业皆可,可不必专司一职,使其能够在见得更多世间事,也能够有能力供养师傅。
综上所述,山林和红尘的界限不再是对立的,选择山林更多的是一种为了延续发展的选择,那么山林与红尘,究竟哪一方才是修行之地。
实,红尘也。世人常常只见得庙宇道院立于山林之中,便自觉得山林才是修行之地,忽略滚滚红尘才是练心之地,
佛陀传道,是周游各国,向贵族,平民百姓传扬自己的道理,而不是隐在山林之中,独自静修。
张天师在战火纷争之时,带领门徒,辗转各地,向百姓伸出救援之手,而不是隐在山林之中,偏安一隅。
而无论道教或佛教,或是这世间的宗教里的修行者,无不是都经历过红尘炼心,看世间事,听世间听,唯有如此能够懂得世间情,才能够参悟真正的道理。
而在红尘炼心得途中,更是少不得钱财二字,因要穿衣,要吃饭,只是君子爱财取之有道,只获取维持生活所必须的,不去贪图过多,所谓弱水三千,只取一瓢饮。
山林之远,红尘之近,在现今来说,亦是不恰当的,应说山林之近,红尘之远,因这颗心只想着山林,虚构着种种美好,虽身处红尘,却只有逃避,不愿面对。这样的心态,又如何能够论作修行。
近山林,远红尘,不过是逃避之言,谈真意,避金银,不过是不愿付出。若是心中真有修行之行,又何须在乎身处何地,若是满腔真心,为何不愿供养师长。
藏民,漫长的朝圣路上,三步一叩拜,令多少人敬佩不已,可,谁个看到这些藏民们都是市井之人,贩夫走卒皆有,谁个又知他们付出的金钱。
修行之人,不是高涛阔论之辈,更不是只有满口荒唐言的假道学,真实的修行之道,在于心,真心地付出与学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