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道教的神仙和佛教的菩萨有什么区别
首先必须明确,道教大罗金仙不落轮回——道教的仙道并非佛教的天人道!要想知道道家修行能否超脱三界六道,首先,我们要确认一点:什麼是仙?一些佛教徒经常说“道家”是佛教所说的“外道”,道家的果位最高是也只是仙,不能脱离生死轮回”,这是一个天大的谬误!这种话他们说得很顺口,然而说这话的人显然并不理解“仙”的概念,只是将中国所说的仙,与古印度的外道修行人或婆罗门教观念裏的诸天混淆起来。
一、仙不等於古印度外道,这点基本上是可以肯定的。古印度的外道修士虽然长寿且有一些神通,但是却并非如仙家这样超然物外,依然有生死,显然这比不上仙家境界,而且这些外道修士大多所求的不过死后生天——注意,死后生天是弃人身而得天身,依靠的是业力福报,而修道成仙乃是自力成就,两者天差地别。古代翻译佛经的人为了中国读者的阅读习惯,将外道修士翻译为“仙人”,却不想误导了大批不知变通读死书的愚人,将道家仙人与印度修士混淆在一起,实在可叹。
佛教之六道说并不见於古印度佛教经典之中。而汉地佛教在道教五道说基础上萌生六道,恐怕是为了自抬身价,要标榜佛道的果位境界要比道教的仙道神道要高出一等。后世人等不加思索,人云亦云,甚至连道教中人也跟著唱和。导致一句妄语流传千古,真乃一人妄语,万人妄行也!
后世的道经裏总在提魔,玉皇经:“若诸魔道,一切诸魔或有能闻是此香者安处天宫斗战之苦各得休息。”可见魔也是存於天界的。净天地神咒(或版本不一):“安行五岳,八海之内,魔王束首,侍卫我前。”雷祖宝诰:“以清净心而宏大愿一智慧而伏诸魔。”灵官咒:“仰启神威豁落将,都天纠察大灵官。火车三五大雷公,受命三清降鬼崇。手执金鞭巡世界,身披金甲显威灵。绿靴风带护身形,双目火睛耀天地。顷刻三天朝上帝,须臾九地救生灵。银牙凤嘴将三千,虎首貔貅兵百万。走火行风前后卫,穿山破石捉妖精。祈晴祷雨济世问,附体圆光通事意。治病驱邪如电闪,收瘟摄毒义群魔。飞腾云雾遍虚空,号令雷霆轰霹雳。三界大魔皆拱手,十方外道悉皈依。我今启请望来临,大赐雷威加拥护。”如此等等道教经文中多次提到魔。
后世的道教也形成了六道之说,玉皇经曰:“微妙解脱,自然之香,是香芬馥,周遍诸天,极妙乐土,及诸大地,一切福处,六道一切众生,闻是香者,普蒙开度。所谓天道、人道、魔道、地狱道、饿鬼道、畜生道。若诸天道,一切天人,或有能闻是此香者,五衰四相,永得消除,转增天福。若诸人道,王臣兆庶,或有能闻是此香者,即得人天,长寿之乐。身或灭度,乃得脱壳尸解之道。若诸魔道,一切诸魔,或有能闻是此香者,安处天宫,斗战之苦,各得休息。若诸地狱道,一切罪魂,或有能闻是此香者,离地狱苦,得净土乐。
若诸饿鬼道,一切饿鬼等,或有能闻是此香者,即得饱满,无饥渴恼。若诸畜生道,一切畜生,或有能闻是此香者,脱畜生苦,得智慧乐。”可见,玉皇经成书较晚,但可见道教已形成本土特色的六道。早期的道教没有成魔之说,但有凶神恶刹之说,凶神恶刹被后世称之为魔(恶刹是从佛教传来的)。
五、翻译的问题:比如佛教的“性”和中国的“性”,佛教的“天”和中国的“天”,佛教的“仙”和中国的“仙”,佛教的“道”和中国的“道”,佛教的“龙”和中国的“龙”等等都不是一个含义。但是很多佛教徒却分不清,混淆在一起,进而贬低中华文化,这是非常可惜的。自古道:高僧不忌道,高道不忌僧。佛教传入中土,融入了大量的中原文化元素,其中也包括道家的文化元素。因此,在中国,不仅是佛和道,加上儒家文化,合称儒释道“三教”,相互融合、共同发展,已是不争的事实。作为佛教名寺和禅宗祖庭,少林寺那著名的“三教合一图”即是很好的明证。足见至少在当时,佛道互相尊重和融合是连佛门也能欣然接受和标榜的事实。所谓“儒门释户道相通,三教从来一祖风。
”佛道本无高下之分,你颂“阿弥陀佛”可通西方极乐净土,我念“太乙救苦天尊”同样能达东方长乐世界。用西方人的话来说,就是“条条大路通罗马”。高僧和高道之间从无纷争,互相尊重,互有来往。只是底下一些不明真正的佛道为何物的人或出於门户之见、或出於一己私利在那裏争来争去。中国自古道佛发展各领风骚,既有弘道的《封神榜》,也有诵佛的《西游记》,毕竟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总归是多元的、丰富的。只是到了清代,因皇族笃信藏传佛教,同时惧怕汉族人民以道相聚来反抗满清,大力打压以汉文化为核心的道教,致使道教在近代趋於衰落。学佛者都应记住这样一个史实,佛教之所以在发源地印度衰亡,原因是多样的,
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门户之见,致使印度教获得了放手发展教徒的大好时机;而佛教之所以在中国兴盛,也正是得益于中华文化博大的包容性。故而佛教传入我国并逐渐成熟后,才出现了高僧不忌道,高道不忌僧的和谐局面。宇宙大道,生生不灭,道佛同样是在探索和穷尽宇宙真理。随著中华复兴之路的延伸,道教及其文化的复苏和兴盛乃是大势所趋,而道佛相融、互相尊重,共同为和谐世界和人类大同而努力,更是人心所向。
转自-网络