与修行人而言,但凡提及双修,无不色变,轻则闭口不言,重则破口大骂。双修一词俨然成为忌讳,是为正道不齿,邪道本名,那么双修是否真的如同常人理解那般,指的是男女之事,是邪修所行之法门。
一. 性命双修
性命双修乃是道教的重要的教义之一,然,如今许多人提及之时,却联想非非,皆因性之一字,更觉得此乃性事,不上大雅之堂。
其实此类想法是错误的,道教所推崇的性命双修,并非指的是男女之事,性本应该为生。性命双修的说法起源于先秦,先秦古文献将‘性’写作生,后经后人篡改,改为如今的性。
而性命双修,主要分为二字:性,命。
性指的是精神世界,命指的是人本身,意为修行之路,要优先着重精神之建设,同时肉体也要着重锻炼,道教修行讲究养生,看重身体之状况,此为命,传授做人之理,看重精神之状态,此为性,两者并行,是为性命双修。
当初张道陵建立五斗米教时,便是依照仁义忠信为教义,教导弟子们,做人之理,而作为道教开先河者,这个理念也传承下来,演变为了性命双修。
二. 藏地欢喜禅
与道教的性命双修相比,藏地的欢喜禅则是更为直接,指的便是男女之事,欢喜禅与其他佛脉传承不同,它提倡男女之事,不加避讳,更有许多画本壁画流传。
许多人认为欢喜禅并非正统,是邪道,更有甚者视其为异类学说,然,欢喜禅是为正统的佛教法脉之一。
众所周知,佛教起源于古印度,建立者为乔达摩悉达多,即释迦摩尼。然而实际上,在乔达摩建立佛教前,古印度已经有了许多苦行僧法脉流传,乔达摩亦是受到指引,选择了苦行僧的道路,后摆脱了苦行僧的限制,修行人需吃饭喝水,这样才能够更好的修行,数年后,乔达摩领悟了智慧,建立了现今的佛教。
当时来说,佛教并无这么多戒律,不忌讳吃肉喝酒,结婚也并非不可行的。而随着自身的不断壮大,佛教本身也遇到许多宗教的问题,内部出现分歧。
佛教内部,有的主张苦修,有的主张回归天性,有的主张戒律。其中主张天性的,觉得男女之事,本是天理伦常,觉得不必避讳。
而当时来说,亦有许多夫妻是一同来修行的,这也是双修的起源。
双修所言并非性事,而是携手共同修行的理念,当时传入中国,与中原理念形成冲突,欢喜禅这一支脉便从中原断绝,转移到西藏。
而欢喜禅的诞生,又佐证了一个宗教理念,宗教不是排他,而是融合。欢喜禅的真正起源于古印度的另一个宗门婆罗门,当时古印度的佛教吸收了婆罗门教的说法,诞生了欢喜禅中的男女画本和壁画。
三. 神不阻止人行天伦之理
现在很多理念,并不是很好,人们谈性色变,可越压抑便会越好奇,道教的性命双修本身讲的是人的精神与肉体修行,欢喜禅本身讲的是携手修行,然现在的一些有心人却是利用性这个字来大做文章。
正确来讲,双修也讲究伦理纲常,要遵守道德规范,而其本意是为突出共同修行。
因为理念的误区,现今被许多邪教利用双修之说辞,行违法乱纪的行为。
其实神明最初建立宗教,只是为了更好的传播道理,将正理传扬出去,而非是要设下条条框框,将人束缚,戒律是为了规整人心,神不阻止人行天伦之理。